某部用仪仗队迎接贺龙视察贺龙: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某部用仪仗队迎接贺龙视察贺龙: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某部用仪仗队迎接贺龙视察贺龙: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点击搜索

某部用仪仗队迎接贺龙视察贺龙: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时间: 2025-01-13 来源:水浸监测

  1964年秋日的青岛,海风微拂。一支海军部队的官兵们列队整齐,精神抖擞地等待着一位贵客的到来。这位贵客不是别人,正是刚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然而,当贺龙的车队缓缓驶来时,眼前的景象却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皱起了眉头。面对部队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贺龙元帅一反常态,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举动。这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为何会对仪仗队如此"另眼相看"?他又为何说出"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这样的话?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

  世人皆知贺龙元帅是位雷厉风行的将领,却不知他对部队视察也有一套独特的方式。1964年10月的青岛,正值深秋时节,海军部队正在这里举行一场规模盛大的军事比武。

  这一年的海军比武规模空前,各军区、各舰队的精兵强将齐聚青岛。比武内容有了舰艇操纵、海上射击、水雷布设等多个科目,每一个参赛单位都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这场较量中一展风采。

  贺龙这次来青岛,原本仅仅是为了观摩海军的比武。可谁知道,在视察日程表上,竟然临时加上了一个新的行程——视察驻地附近的某海军部队。这支部队就驻扎在比武场地附近不到三公里的地方,平日里负责着重要的海防任务。

  这个临时增加的视察计划,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支部队的政委张国华曾在四方面军时期就追随过贺龙元帅,两人也算是老熟人了。张政委得知贺龙要来青岛看比武,便托人捎信给贺龙的警卫员,说起部队就在附近的事。

  贺龙听说后,立即对身边的参谋说:"这样近的距离,不去看看战士们,说不过去啊!"就这样,一个临时的视察计划就这么定了下来。

  消息传到部队,官兵们顿时沸腾了。要知道,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贺龙元帅第一次来到这支部队视察。一时间,各连队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有的擦拭武器装备,有的打扫营区环境,有的准备汇报材料。

  然而,就在部队上下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特别的指示传了过来。原来是贺龙专门叮嘱秘书,让转告部队:"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打乱正常工作秩序,也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

  这个指示让部队领导一时摸不着头脑。按照惯例,元帅视察,怎么也得摆出最高的规格才是。更何况,贺龙可是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领导,这规格不能太低了。最后,部队领导一合计,觉得该有的仪式还是要有,这是对首长的尊重,也是军队的传统。

  就这样,一支整齐的仪仗队在营区大门口列队等候,每个战士都精心准备,擦得锃亮的皮带,熨得笔挺的军装,整齐的队列,无不显示着部队的精神面貌。这支仪仗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即将引发一场特殊"较量"的导火索。

  当贺龙元帅的车队驶入营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整齐的仪仗队。三十六名身材魁梧的战士,身着笔挺的海军礼服,手持钢枪,笔直地站立在营区大门两侧。这支仪仗队是部队专门挑选出来的精兵,每个战士都经过了严格训练,就连立正的姿势都要求保持在同一个角度。

  按照惯例,首长检阅仪仗队时,应该走到仪仗队前方,由部队指挥员报告后开始检阅。可是这一天,贺龙元帅却打破了这个常规。他下车后看到仪仗队,先是皱了皱眉头,随后竟然一个转身,径直走进了仪仗队的队列中间。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海军首长和随行人员面面相觑,仪仗队的战士们更是不知所措。有的战士依然保持着立正的姿势,有的则不由自主地转过头来看向贺龙元帅。

  就在这时,贺龙做了一个更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走到第一排的一名战士面前,伸出手说:",辛苦了,站了多久了?"这名战士叫王海波,是仪仗队的班长,他没想到元帅会突然和自己说话,一时间结结巴巴地回答:"报告首长,一个小时。"

  贺龙听后,立即对周围的人说:"让们都休息一下吧。"说完,他又走到另一名战士面前,和颜悦色地问起了家乡。这名战士来自湖南常德,正好和贺龙是老乡,两人一说起家乡话,气氛顿时热络起来。

  原本严肃的检阅仪式,在贺龙元帅的主导下,逐渐变成了一场轻松的交谈会。战士们也渐渐放松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和贺龙聊起了家常。有的讲述自己参军的经历,有的谈论家乡的变化,还有的说起部队的训练生活。

  这场特殊的"聊天会"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期间,贺龙一直站着和战士们交谈,丝毫没有要结束的意思。随行的警卫员看时间不早了,好几次想提醒贺龙按照原定计划进行视察,但看到元帅谈兴正浓,又不好打断。

  在交谈中,贺龙对战士们的训练情况格外关心。当得知仪仗队的战士们除了要完成常规训练外,还要抽时间练习队列,他特意叮嘱部队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战训练上,这些花架子可以少搞一些。"

  最后,贺龙还特意叫来部队的炊事班长,详细询问了战士们的伙食情况。得知部队在改善伙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临走时,他还特意叮嘱厨师:"要多做些战士们爱吃的菜,让大家吃得好、训练好。"

  就这样,一场本应庄重肃穆的仪式,被贺龙元帅巧妙地化解成了一次亲切的交流。这种独特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元帅与基层官兵的距离,更展现了一位高级将领的平易近人和务实作风。

  打破仪仗队的常规后,贺龙元帅开始了他独特的视察方式。他没有按照事先安排的路线参观营区,而是径直走向了训练场。此时训练场上,一个连队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当贺龙来到训练场时,连队正准备暂停训练迎接首长。但贺龙立即摆手制止:"不要停,继续训练!"他走到射击线后方,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每个战士的射击动作。突然,他注意到一名年轻战士的射击姿势有些不标准,便走上前去,亲自示范起正确的持枪姿势。

  这名战士叫李明远,是新兵班的一员。在贺龙的指导下,他调整了射击姿势,随后打出了一组不错的成绩。贺龙对此表示赞许,还特意询问了李明远的训练情况和生活状况。得知李明远是山东临沂人,父母都是农民,贺龙便和他聊起了农村的生产情况。

  接着,贺龙来到了武器库。在这里,他没有走马观花地参观,而是仔细查看每一件武器的保养情况。当看到一支步枪的枪管有些锈迹时,他立即叫来武器库的管理员,详细询问了保养制度和执行情况。

  在食堂,贺龙的到来恰逢午餐时间。他坚持要和战士们一起排队打饭,拒绝了部队领导安排的特殊待遇。打好饭后,他随机找了一张餐桌坐下,和周围的战士们边吃边聊。他问起了伙食标准,询问战士们对伙食的意见,还特别关心副食供应是否充足。

  当天下午,贺龙还专门去看望了部队的老战士。在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班长家中,他坐在简陋的板凳上,听这位老班长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当得知这位老班长的父母都已年迈,需要赡养时,贺龙当即要求部队领导要多关心老战士的家庭困难。

  在机要室,贺龙格外的注意到了值班人员的工作条件。看到值班室的照明不够明亮,他马上叮嘱部队领导要改善工作环境。在查看值班记录时,他发现有些记录不够规范,便现场指出问题,要求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到了晚上,部队领导提议安排一场文艺演出。但贺龙婉言谢绝了:"不要搞这些花架子,让战士们按时休息。"他反而要求去看看值夜班的战士。在哨所里,他和值班战士聊了很久,询问执勤时有什么困难,叮嘱他们要保重身体。

  临走前,贺龙召集部队领导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会上,他没有发表长篇大论,而是具体指出了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实战训练,减少;二是要关心战士生活,特别是要照顾好老战士;三是要严格遵守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这次不同寻常的视察,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客套应酬,而是处处体现着一位老军人的务实作风。贺龙的这种视察方式,为部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仪仗队交谈完毕后,贺龙并没有按照既定方案前往会议室听取工作汇报,而是提出要到部队实地看看。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部队领导措手不及。原本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和会议安排,在这一刻全都成了无用功。

  贺龙首先来到了部队的训练场。当时,一个步兵连正在进行战术演练。看到首长来了,连长立即要组织队伍列队欢迎。贺龙连忙摆手制止:"不要停,继续训练,我就在旁边看看。"

  训练场上,战士们正在进行战术动作要领训练。贺龙站在场边,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每个战士的动作。突然,他指着一名战士的动作对连长说:"这个的卧倒姿势不够标准,容易暴露目标。"接着,他又发现几名战士在匍匐前进时,抬头的角度过大。这一些细节问题,都被他一一指出。

  随后,贺龙来到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库。在这里,他没有听取负责人的汇报,而是直接走到一排排武器前,仔细查看武器的保养状况。他用手指擦过枪管,检查是不是有灰尘;拉动枪栓,试验机械结构是不是灵活;翻看保养记录本,核实维护情况。

  在弹药库,贺龙关切了储存环境。他察看了温度计、湿度计的数据,检查了通风设施的运转情况,还详细询问了值班人员的交接班制度。当发现一处墙角有轻微渗水痕迹时,他立即叫来工程参谋,要求尽快修缮。

  来到伙食团,贺龙径直走进了厨房。这时正是午饭准备时间,锅灶前热火朝天。他掀开锅盖查看菜品,询问食材来源,甚至亲自尝了一口正在熬制的汤。在粮仓,他抓起一把大米,仔细查看品质,还问起了粮食储存和调运情况。

  最后一站是卫生所。这里本不在视察计划中,是贺龙临时要求增加的。他走进病房,和几位正在住院的战士攀谈,询问治疗情况。在药房,他翻看了药品储备清单,关切了一些急救药品的储备情况。

  整个视察过程中,贺龙从始至终保持着一个原则:不听汇报,只看实况。每到一处,他都是自己动手查看,亲自询问,从不让人准备介绍材料。这种方式,让他能够真实地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

  这次看似随意的视察背后,其实暗含着贺龙的深思熟虑。当天晚上,在青岛驻地的一间会议室里,贺龙对随行人员说出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这句话的前因是,当天下午视察结束后,海军的一位首长向贺龙汇报说,很多部队都反映,每次上级首长视察,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准备迎接,有时甚至要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训练。

  贺龙听后,立即提出要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参加座谈的除了随行人员,还包括当天视察过的部队领导。在会上,贺龙首先肯定了部队的工作,但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的问题。

  他举例说,就拿当天早上的仪仗队来说,三十六名精兵强将,站了一个多小时,这些时间可完全用来进行实战训练。而为了准备这个仪仗队,至少提前一周就开始突击训练,这更是劳民伤财。

  贺龙特别强调,部队不是太平年代的衙门,军队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战斗力建设来展开。他说,自己这次采取突然检查的方式,就是要看到部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表演。

  在座谈会上,贺龙还讲述了一个往事。在战争年代,他曾经突然视察一个连队,发现战士们正在挖防空洞。当时有人建议立即停工列队欢迎,被他严词制止。最后,他和战士们一起挖了半天防空洞,既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又和战士打成一片。

  会议进行到深夜,贺龙仍然精神矍铄。他对与会人员说,今后视察工作要改变方式方法。要多搞一些不打招呼的检查,多到基层去,多和战士们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真实情况,发现实际问题。

  这次座谈会的内容很快在部队传开。许多人这才明白,贺龙当天看似随意的举动,其实就是对部队的一次有力纠正。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部队树立了一个务实的榜样。

  贺龙这次青岛之行的影响远未结束。一个月后,海军系统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重点讨论怎么样改进首长视察工作。会议开始时,主持人播放了一段录音,正是贺龙在青岛说的那句:"我只能用这套办法对付了。"

  会议上,青岛部队的领导首先介绍了那天的经历。当他们说到贺龙如何打破常规、深入基层时,会场上响起了阵阵掌声。随后,其他单位的代表也纷纷发言,讲述各自在迎接首长视察时的经历。

  北海舰队的一位指挥员说,去年为了迎接一次上级检查,他们专门组织了一千多名官兵突击整修营区,前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东海舰队的代表则讲述了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某部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把战士们的被褥全部换新,结果检查结束后又换回旧的,造成严重浪费。

  这些典型案例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讨论。一位老参谋愤慨地说,有些部队为了迎接检查,甚至会出现了"三分练、七分演"的现象,把真实的问题掩盖起来,把表面的东西搞得很漂亮。

  会议期间,一位在场的首长收到了一封来自基层连队的信。信中说,他们连队前不久刚刚完成一次上级检查,为此停止了一个月的战术训练,战士们都说:"这样的检查越少越好。"这封信的内容在会上被公开宣读,引起了强烈反响。

  经过两天的讨论,会议最终形成了几项具体措施:首先,取消了检查必须设置仪仗队的规定;其次,明确要求检查组不得事先通知具体检查内容;第三,严禁为迎接检查而突击准备;第四,检查结果要与实际在做的工作挂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这些措施很快在全军推广。一个月后,当另一位军委首长到东海舰队视察时,就完全采用了新的方式。这位首长到达后,直接去了正在演习的部队,既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欢迎仪式。

  贺龙后来又多次提到青岛视察的经历。他说,军队就是要实实在在,不能搞花架子。在一次军委会议上,他还特意表扬了海军在改进视察工作方面的做法,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到了年底,海军总结这一年的工作时发现,由于改变了检查方式,各部队用于迎接检查的时间平均减少了60%以上,战术训练时间相应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种方式,首长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部队的真实的情况,发现线年春节前夕,青岛部队收到了贺龙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一直记得那次视察的情景,特别是战士们训练时的专注精神。他还特意问候了当初和他说家乡话的那个湖南籍战士,并嘱咐部队要继续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