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新国十条” 引路巨灾保险机制化建设
时间: 2024-12-06 来源:bb平台体育app-安防监测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台风“摩羯”“贝碧嘉”“普拉桑”接连侵袭我国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保险行业已接台风“摩羯”报案9.8万件,已赔和预赔24亿元。
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趋势加快了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保险“新国十条”(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这为巨灾保险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导致巨灾事件频度增加、强度升级,巨灾保险损失呈现明显的上涨的趋势。来自2024年度中国财产再保险市场研讨会的一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巨灾保险损失达到了1180亿美元,已经连续4年超过21世纪以来的900亿美元的损失均值。今年上半年,全球的巨灾损失达620亿美元,有22个巨灾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在数量上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各类自然灾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挑战。而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一个重要工具,自2015年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在减轻重大地震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加快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2024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镇和乡村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加强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这份巨灾保险制度文件主要实现两个优化,一是将地震、台风等各类常见的自然灾害都纳入保障范围;二是最低保额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住宅基本保险金额提升到每户10万元,最高可保100万元,100万元以上部分可由保险公司提供商业保险补充。
在探索巨灾保险试点方面,截至今年9月,全国已经有21个省超过130个地市开展了巨灾保险试点。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在9月27日举行的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说,前期,广东省试点发挥了非消极作用,近三年保费收入8.6亿元,赔付19.3亿元。今年初,河北省试点取得进展,这个试点既保障居民财产、又保障居民人伤,全覆盖各类自然灾害,为全省2635万户7400多万群众提供了风险保障。
与此同时,我国巨灾保险产品也在不断丰富。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王玉祥公开披露,2017年到2024年间,保险业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注册平台累计注册165个巨灾保险产品,其中在售的产品98个,全国性的产品33个。
与传统的保险风险不同,巨灾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风险难以量化,且具有低频高损特性,必须为其找到一种有效的风险应对模式。
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大灾不一定需要大赔付。所谓风险减量,是指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进而实现社会风险总量的减少,为投保人和社会创造价值。
《若干意见》中精确指出,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金融时报》记者发现,“面对巨灾,防重于赔”慢慢的变成了诸多保险机构和地方保险业的解题思路。
“过去保险更关注灾后的及时赔付,如今风险防范、恢复重建都需要保险行业贡献价值。‘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有机结合,对于保险价值的延展是一项新的考验。”中国人保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记者了解,中国人保将巨灾保险保障从传统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的风险服务闭环,精准输出关键理赔服务举措,大大降低巨灾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影响。以此次应对台风“摩羯”为例,人保财险在台风登陆前实施了包括发布台风大灾预警提示信息、转移风险路段的可能涉灾车辆、帮企业客户转移养殖标的等在内的一系列防灾减灾和风险减量工作,经初步统计,大大降低社会面损失超3亿元。
持续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减量管理,广东保险业大力推动“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气象和保险深层次地融合,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当地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等易受气候影响的行业“精耕细作”,将风险关口前移。今年上半年,保险机构投入农业保险防灾减损资金5600万元,开展防灾减损业务演练及农技培训超1200次,助力防灾减损降本增效2.38亿元。
科技手段的加持以及巨灾模型的研发对于开展风险减量服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灾害评估和预警方面,保险企业来提供的水浸预警设备、水位监测系统、实时台风损失评估系统有效帮助地方政府检测台风走向、低洼路段积水情况,为排水堵涝“抢占先机”,防止灾情进一步扩散。再保险公司则针对风险减量管理需求建立了各类灾害的风险管理平台,帮助政府应急部门和保险公司快速进行灾后估损,为应急救援和保险理赔提供支持。
王玉祥表示,风险减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保险公司需要把科技和业务的连贯性抓好,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推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看来,部分保险机构的风险减量服务专业队伍仍然薄弱,公司尚未设置专人专岗,风险减量服务的数字化支撑能力也有待加强。当自身风险减量服务能力不够时,保险机构可考虑通过业务外包,利用好第三方力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从全球中等水准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在10%左右。这反映出,我国巨灾保险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覆盖面不足、配置比例偏低、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等问题,巨灾风险应对呼唤险企具备更强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巨灾保险体系还不健全,国家层面仅有城镇和乡村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制度,保险标的单一,保险责任范围也还比较窄。巨灾在有些年份不出险,有些年份损失比较大,如何在中长期范围内使其变得可保和可持续,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巨灾保险的波动性,这样一些方面都有必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此外,巨灾保险立法缺失,发展巨灾保险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法律依据和制度规范,也缺少相应的配套支持制度建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若干意见》专门对巨灾保险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前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方面支持,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尹江鳌表示。
中再产险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周俊华认为,要逐渐完备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的包括保险、再保险、巨灾保障基金、巨灾债券等在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有重点、有先后地逐步丰富巨灾保险层次和梯度,开发有明确的目的性、创新性的巨灾保险产品,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产品体系,提高巨灾保险产品供给。
对于丰富产品供给,业内专业的人建议,应指导保险公司依据市场需求,开发推出叠加巨灾风险、人身险、责任险等在内的部分产品组合,更好满足巨灾风险需求。此外,还要畅通数据共享,数据创造,加强保险业与应急气象等部门沟通协调,汇总历史在线数据,完善巨灾风险模型,加快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的模型和风险数据库等基础设施。
- 上一篇: 最高检党组环绕深化学习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办团体学习研讨
- 下一篇: 当74岁姥姥带上儿童手表